在我国五大宗教中,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、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,所以又被称为本土宗教。道教对我国古时代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,是统治阶级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。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教神像则是专指与道教相关的神话人物雕塑像。
道教造像是指造于庙堂、石窟等地供道教信徒供奉的神像。道教起初是不供奉神像的,仅有神位或壁画。大概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兴道教供奉神像,道教造像由于神灵的地位、作用不同,所以其形象制作要求也不同。
早期道教造像人物均着肥大的道袍,为秀骨清像,用深直平梯式衣纹,线条匀称细密而凸起。唐代以后,道教得到很大发展,造像活动也逐渐兴盛,根据其信仰宗旨和其美学思想,道教造像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作模式、规范和艺术风格。宋元时代,道教造像艺术已达到十分高超的水平,人物形象生动逼真,面部表情丰富,人物性格突出,衣纹洁简,刀法粗犷,不论是艺术表现手法还是工艺技巧,都对中国的雕塑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。明清以后,道教造像艺术进一步纯熟,但只是工丽有余而气魄不足,过于细腻而欠传神。
道教造像同佛教造像相比,更注重写实。道教为本土宗教,根植于中原文化,故更具传统文化的内涵。其中金铜、木雕、石雕造像最具代表性。还有其他如紫檀、象牙等,涉及神仙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八仙、三官、福禄寿三仙等,也很有艺术性。
道教神像的特点:神像与道家的哲学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,它具有高度的表现性、抽象性和写意性。道教神像强调精神领域的自由,追求道德、强调美与善的和谐,不求艺术同具体客观事物相验证,强调 “以意为主”、“以神写形”。
道教的美学思想是出世的,顺应自然,“独善其身”的,追求独特的个性和解脱。它重“道”轻“器”,重“意”轻“言”,它认为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”,形式不过是一种启示、一种象征,不论何种形式都无不表现一定的道理、一定的人格。
不管是慈祥的土地,和蔼的老君,还是相貌威严的张天师、王灵官,甚至狰狞可怖的厉鬼,都反映了道教信仰者的希望、追求、理想和好恶。值得一提的是,尽管道教的造像艺术强调 “以意为主”,不注重人体的结构、骨骼与肌肉的关系,大多数道教神像依然和谐、自然,毫无造作之感。